人到中年栽跟头,不一定是你能力不够,还有可能是你把力气用错了地方。
那些曾让你感到"安全"和"热闹"的社交圈子,才是你给自己人生埋的最大的雷。
追求"合群"=消耗自己
你有没有发现,越是怕被人说"不合群",活得越累?
职场里,很多弱势群体,害怕被孤立,维持所谓"好人缘",什么忙都帮,什么八卦都凑,以为这就是江湖义气。
为别人的懒惰、抱怨和无能买单,不是重情义,而是在拿自己的未来,为别人献祭。
真正的人际关系,从来不是靠"有求必应"堆起来的。
如果你连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守不住,别人凭什么尊重你的边界?
那些需要你牺牲自我才能维持的关系,本身就不值钱。
人到一定年纪就该明白,无意义的合群是就是让你在廉价的认同感中 逐渐让自己贬值。
当你的价值只存在于为他人"着想",失业那天,连垫脚石都嫌你硌得慌。
低质社交=上进遮羞布
职场从来不缺追求"上进"的人,了很多人却总幻想靠推杯换盏攀上高枝。
今天陪这个"总",明天敬那个"哥",以为酒杯里能喝出机会,饭局上能聊出前程。
结果呢?身体喝垮了,钱包喝瘪了,机会没等来,倒是把自己喝成了"酒桌上的常客,行业里的过客"。
你仔细想想,那些真正能帮到你的人,哪有空天天陪你喝酒?
他们要么在会议室谈项目,要么在书房补认知,要么在行业峰会上找资源。
你在酒局上称兄道弟的时候,人家早把时间换成了真金白银的成长。
不是说不能有饭局,关键是看跟谁吃、为什么吃。一顿饭要是只能换来几句客套话,不如回家啃个馒头读本书。
靠喝出来的交情,风一吹就散;凭实力赢得的位置,雷打不动。
沉迷饭局,本质是对"走捷径"的病态渴望,如果你自己没"硬技能"傍身,认识谁都没用。
摆烂共鸣=废掉自己
最可怕的不是失业,是失业前就被底层社交磨没了斗志。
办公室一群人聚在一起,吐槽工作、咒骂领导、比谁更"佛系",这种集体摆烂的共鸣,太容易让人上瘾了。
它让你对需要付出、需要忍耐、需要延迟满足的正经事(学习、精进、锻炼)产生生理性厌恶。
别人吐槽你就跟着吐槽,别人躺平你就顺势卧倒?
不知不觉间,你活成了自己曾经最瞧不起的样子。
某些时刻你会感觉内心空虚焦虑,等你想振作的时候,会发现自己连沉下心做事的耐心都没了。
社会学家罗伯特·帕特南在《独自打保龄》里说过,当社交只剩情感慰藉,没了向上的劲儿,人就会越来越弱。
真正聪明的人,都在做"人际炼金术士",不是在烂圈子里互相取暖,而是从关系里提炼出能让自己成长的东西。
失业的耳光打醒我:
沉迷底层社交的温暖假象,无异于躺在即将沉没的破船里互相安慰。
你把时间给谁,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。别用"重情义"绑架自己,别用"混圈子"欺骗自己,更别用"摆烂共鸣"麻醉自己。
真正的清醒,是敢于从熟悉的烂泥里拔出腿来,哪怕暂时孤独。
帕特南在《独自打保龄》中还有一句:当你躺在泥潭里陪人取暖时,永远闻不到高处的花香。
要知道,最高级的社交从不需要讨好,真正的贵人只向实力低头。
0 comments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