干好一份工作,最要紧的是“极简思维”

11 十一月, 2025

看过一个故事:爱迪生让助手测量灯泡的容积。


助手列了一大堆公式,算了好几个小时,也没有结果。


爱迪生却直接将灯泡装满水倒入量杯,3分钟就得出答案。


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很有趣的职场真相:复杂不等于高效,简单反而藏着解决问题的捷径。


现在很多职场人喜欢以牛马自居,嘲笑自己每天的工作都做不完,甚至逐渐陷入"越努力,越迷茫"的怪圈。


究其原因,是不懂得"极简思维"。


就像那位埋头计算的助手,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了战略上的懒惰。


放弃加法思维,把复杂变简单,才是一个职场人的真本事。


01


目标极简


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:


在购物软件看到一个商品有十几个规格的时候,马上就不知道买哪个了。


这就是选择困难症。


太多的目标会增加人的认知负荷,提高能量消耗。


这个规律同样适用于工作:你的目标越多,效率就会越低,成果就会越差。 


1997年苹果濒临破产的时候,乔布斯临危受命,回归苹果。


当时苹果同时开发数百个产品,从电脑、打印机到游戏机无所不包,却无一精品。


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砍掉了90%的业务,只留下iphone、iPad等四款核心产品。


乔布斯说:复杂的极致是简单


把目标减少,把设计吃透,才能真正做出无可取代的产品。


事实也确实如此,两年以后,苹果起死回生,以极致简约设计横扫全球市场。


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也是如此。


用极简思维这把"认知手术刀",剔除90%的无效消耗,工作才能更上一层楼。


我之前有个朋友在阿里工作。


公司的竞争非常激烈,他也变得非常浮躁,今天学大数据,明天学人工智能,后天学云计算。


结果就是没有一样拿得出手的,经常给团队拖后腿。


后来他痛定思痛,决定死磕数据库。连着几年他只做这一件事,业余时间,不是自己补习,就是请教大拿。


后来,有一次公司要做数据层重构,别人都搞不定,他小试牛刀,轻松降低了40%的系统负载。


从这以后,他就成了公司的技术骨干,薪水不断提高。


35岁以后,别人都在担心裁员危机,他却高枕无忧,甚至年终奖还在逐渐提升。


一招鲜,吃遍天。


以前都说,我们要做一个没有短板的木桶。现在却不同了,我们要做的是一个有着巨大长板的木桶。


不要尝试当一个六边形战士,要学会精简自己的目标。


把精力聚焦于一点,修炼出一个谁也无法取代的长板,才能在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


02


关系极简


俗话说:有人的地方,就有江湖。


无论在哪儿工作,都摆脱不了人际关系。


但工作的核心是做事,如果把精力耗在关系上,很容易得不偿失。


2003年的时候,谷歌在印度搭建了一个研究院。


为了方便在当地开展工作,谷歌招了几个印度裔的科学家,每次有新项目,都会优先让他们内部竞争消化。


时间一长,这些科学家发现,只要自己人脉够广,项目就能落在自己手里。


于是他们也不搞研究了,纷纷把重心放在人际关系上。


他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打点关系,建立人脉。


一边打探内部消息,一边防备对手使绊子,研究院逐渐形成了几个山头,彼此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。


过了几年之后,研究院的年轻人出了很多科研成果,他们这些老人却颗粒无收。


这些年轻人的职位很快超过了他们,等他们反应过来,重新开始投入研究的时候,已经晚了。


最终这些人慢慢都成了谷歌的边缘人。


很多人觉得职场是个关系场,把精力耗在"让谁舒服"上,却忘了职场的本质是"解决问题"。


对于任何一个领导来说,能扛事永远比会来事重要。


在电视剧《岁月》里,就有一个这样的故事。


卫生局的局长闻庆臣即将退休,他手底下的吴过和梁志远都是下任局长的热门人选。


吴过是他的铁杆跟班,平时鞍前马后,端茶倒水,刺探情报,可以说是"无微不至"。


梁志远则不然,他虽然也是闻局长的心腹,但是更多时间放在搞业务上。


不但工作水平顶尖,还拿到了博士学位,在国家级刊物上发了文章。


吴过想要拿下局长的位子,到处造谣给梁志远泼脏水。


没想到却被闻庆臣警告了。


闻庆臣直截了当地告诉他:局长的位置只能交给梁志远,他吴过根本挑不起大梁。


在大结局里,梁志远顺利成为卫生局局长,吴过虽然没有被清算,但他的仕途也算到了头。


只会搞关系的人,是永远上不了台面的。


很多人把职场当成一个小社会,左右逢源,醉心于人际关系。费心经营,耗尽能量,到头来却发现不过是一座空中楼阁。


真正聪明的职场人,都懂得做减法。


减去不必要的讨好与应酬,把时间花在自己身上,花在业务身上。


关系的本质,是价值交换。


感情再好,也不如你有价值。


减少对"人"的过度揣摩,把精力放在"事"上。


自己有用,能力过硬,才是中年人在职场屹立不倒的真相。



03


情绪极简


作家何权峰在《格局》中讲过一个故事。


他的朋友陈冰曾在一家互联网大厂上班。


当时陈冰的领导是一个技术专家,能力很强,但是脾气很暴,动不动就喜欢骂人。


每当他们做错了事,肯定是劈头盖脸一通臭骂。


同事每次挨完骂都很痛苦,不是聚在一起抱怨,就是无精打采地摸鱼。


有一次陈冰去请教领导一个问题,结果直接被领导骂了回来:"你是怎么通过面试的,这点常识都不懂。"


陈冰当时羞得脸通红,直想要找个地洞钻进去。


但是他压下了这些多余的情绪,咬着牙把问题问明白了。


很多同事吐槽他自讨苦吃,他却很快把情绪调整好,投入到工作中去。


在公司几年,很多同事都因为受不了这位领导而辞职了,唯有陈冰跟着领导学到了很多技术,能力突飞猛进,不但晋升到了主管,工资也翻了几番。


阿兰·德波顿在《工作的迷思》中提到一个问题:工作的价值到底是什么?


答案有两点,一是经济报酬,二是成长价值。


除了这两点,其他都是一些无所谓的东西,尤其是情绪、面子。


作家渡边淳一曾提到一个故事。


有一位医学教授,医术高超,但是脾气不好。


只要不顺心他就呵斥学生,有学生甚至被他当众骂哭。


但是有个学生却与众不同,面对他的斥骂充耳不闻。可以说是左耳朵进,右耳朵出,一点杀伤力也没有。


也正因此,他踏踏实实地在这个老前辈面前学了好多年,很快就成了同辈中的佼佼者。


心理学家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赖说:心流状态的前提,是意识的有序。


当我们的内心没有多余的情绪,才能把精力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事上。


工作中的极简,不只是目标和关系上的极简,更是情绪上的极简。


当你不被情绪左右,才能在深度工作中,获得源源不断的滋养,慢慢掌控自己的未来与人生。

漫画家蔡志忠曾说:每块木头都能成为一尊佛,只要去掉多余的部分。


对于工作来说,也是如此。


把多余的情绪,琐碎的任务,冗余的关系统统精简掉,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有价值的事情上,在"减法"中释放自己的创造力与执行力。


只有这样才能摆脱"低水平忙碌",在人生这条赛道上走得更远。


资源搜索: @lovouchat333  TG频道:@MFDYTG 免费、公益、订阅
欢迎投稿(技术分享、原创教程)至本站机器人: blog#mige.eu.org
AD友链:①枫铃网 ②网站导航 ③O520 ④情兽文学 ⑤学习Hexo ⑥在线网盘 ⑦在线图床 ⑧免费空间 ⑨枫铃社区 ⑩域名分发 



0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