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问: 坐在办公室,看着满桌文件直发愁:要向领导汇报,可我逻辑思维跟不上,说话总没条理,怎么办?科里问题反复出现,我处理起来毫无逻辑,总在当救火队长。跨部门协作更是头大,完全理不清, 该怎么系统思考?我要怎么办,有什么办法,才能提升逻辑思维能力?
我说: 我和你都有过类似的困扰,后来我明白了,问题的核心在于逻辑思维。
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战,我训练了三个最经典、最管用的工具,可以说,它们彻底改变了我的工作状态。
我们开始从碎片化知识,进化到追求原理,追问本质,训练思维模型的思维体系。
接下来,我们再详细的探究提升逻辑的思路。
更多思路,
一、 我如何在日常沟通中,快速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,让自己说话条理清晰、有说服力?
以前我最怕向领导汇报技术方案,有一次,我精心准备了三天,把一个新系统开发,全部介绍了五分钟。
领导听完,皱着眉头问:这个项目最关键的风险点是什么?你到底需要我协调哪些资源来支持?
我当场语塞,场面十分尴尬,好痛苦呀。
那次经历真的打击了我,后来我接触到了金字塔原理。它的核心就一句话:结论先行。
我来举一个例子,汇报单位核心数据库升级迁移项目时,我不再从头讲起,而是这样开口:
就这么一个简单的转变,效果立竿见影。
通过刻意训练后,结论加三点支撑,这个方法,已经成了我的肌肉记忆。
通过这些训练,也提升了讲话能力。
还有更多关于讲话的问题,
二、 面对复杂的工作或生活难题,我应该如何运用逻辑思维,一步步找到问题的关键并有效解决?
我们科室负责的月度工作报告,总是出现数据错漏、内容重复的问题,怎么办?
每次报给上级前,我都得带着全科室的人,加班加点反复核对,大家怨声载道,效果还不好,怎么办?
这个月这里改了,下个月别的地方又出问题,我们成了疲于奔命的救火队长,身心都很疲惫,效率极低。
直到我用上了5Why分析法,这个方法就是像小孩一样,对一个问题连续问五次"为什么",刨根问底。
后来,我带着大伙儿对报告质量问题做了一次剖析:
问到这里,真相大白了!
根本原因,不在各小组同事,不负责,而在于我们牵头部门的工作流程和支持体系存在缺陷。
我们不再简单地批评催促,而是由我牵头,制定了一份,数据填报模板和文字范例,明确了数据来源和口径,并建立了,素材中期沟通机制清单。
果然,下个月的工作报告质量,得到了本质的提升,加班核对的情况减少了。
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,逻辑思维能帮我们看清问题的本质,从治标走向治本。
三、 我怎样通过日常训练,来系统性地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,避免被碎片信息干扰和误导?
每当需要牵头开展跨部门协作项目时,我最怕的就是各方职责不清、信息混乱,怎么办?
脑子里要协调的部门很多,每个部门的诉求和任务交织在一起,像一团乱麻,沟通起来总是事倍功半。
后来,我开始强制自己使用思维导图。
这个工具就像是我的作战沙盘,让所有协作信息一目了然。
比如,去年牵头推进单位的数字化转型联合项目时,我是这么做的:
第一步:
第二步:
第三步、
第四步:
一张图画下来,整个协作项目的权责关系、任务脉络一清二楚。
在绘图的过程中,我只是画了四个步骤,根据实际情况,可以把其他需要补齐的信息,以此类推,完成这个思维导图。
因为我绘制的图,显示器都是手机屏幕,我都采用的是竖排,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,要是电脑显示,可以横排,都可以。
我拿着这张图组织第一次协调会,每个部门对自己要负责的枝干都明明白白,后续的沟通效率大大提升,再也没有出现过推诿扯皮的情况。
思维导图逼着我进行逻辑思考,锻炼了我统筹协调、系统谋划的能力。
☆关于刻意训练
不要在乎开始的时间,要重视的是刻意训练的时间。活到老学到老。
昨天我篮球场遇到了一位快六十岁的大叔,还在学骑自行车,从我头脑中跳出来的第一个词,就是活到老学到老,再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,刻意训练。
我也会收到很多读者的留言,说自己四十多岁了,上台讲话,紧张,因为讲话发言的问题,总是不能得到晋升。
这同这位大叔学骑自行车是有同构性的。
不要在乎刻意训练的出发的时间,我也遇到很多读者自己,把我的书,送给自己的孩子,有些刚刚上大学,有些刚刚步入社会。
起点,就是开始点的时间都不一样,这些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,只要自己想,就可以去训练。
给自己一点时间,就会提升和缓解。
相信自己,通过刻意训练,是可以达到预期目标的,因为我们很多能力,都是通过刻意训练来提升的。
比如,骑自行车,驾驶开车,打篮球,各项自己喜欢的运动,爱好,还有自己的一技之长,都是可以通过刻意训练来完成的。
相信自己,给自己一点自信,接纳自己的出发点比较晚这个实现,但是对自己来说,只要开始,一点都不晚。
小结:
回过头看,我的体会很深:
这三个方法,都是经过无数人验证的经典,实实在在帮我解决了工作中的大麻烦。
你也在为这些问题烦恼,不妨就从手头的一件具体事开始,进行刻意训练。
我相信,你也能很快感受到那种思维之美。
0 comments:
发表评论